首页> 焦点新闻> 碳中和周报:稳增长下的双碳机遇

碳中和周报:稳增长下的双碳机遇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5 月26 日~6 月8 日):1)国内方面,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可再生能源2035 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主要目标;国务院发布《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保能源安全、优先考虑将新基建及新能源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等多条绿色措施;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2)国际方面,美国纽约州议会通过暂停用化石能源开采加密货币的法令;英国宣布税收计划激励油气投资;德国计划为能源密集型企业提供数十亿欧元援助,与美国签署能源和气候伙伴关系协议;日本重申退煤政策;智利签署绿色制氢协议,等等。

  热点“碳”究:目前中国宏观政策在长期目标及短期制约中寻找平衡,稳增长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呈现3 个特征:1)强调能源安全底线任务;2)把握双碳工作长期属性;3)坚持“1+N”政策体系细化完善。我们预计下一阶段,电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财政支持力度或将扩大,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下半年仍将持续。新能源REITs有望进一步扩充货币金融工具箱,与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共同助力双碳转型。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转型行业:一揽子政策措施强调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提高煤炭储备能力和水平。全国9 省份发文明确动力煤长期合同交易价格的合理区间。4 月主要用钢行业运行总体呈现下行趋势。2)碳中和成长行业: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发力、复工复产有序进行,双碳指数持续反弹。近2 周中金低碳行业指数上涨11.4%,相关行业指数强势反弹,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涨幅均在10%以上。具体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国内需求超预期,景气度有望维持。我们预计新能源汽车需求将受益于近期新能源下乡政策逐步落地,但同时需推进乡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3)企业“双碳”行动: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将推动央企在2023 年前实现ESG专项报告“全覆盖”。中投公司发布《践行双碳目标及可持续投资行动的意见》等。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债券: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471 只,存量规模1.62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碳中和债券125 支,存量1537 亿元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5%。5 月共计新发36 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721 亿元人民币,其中7 支为碳中和债,规模151 亿元人民币。2)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持续低迷,碳价59.2 元每吨,与前期基本持平;深圳碳价呈现上涨趋势,近2 周涨幅达115%。欧盟碳价冲高回落,仍处于80 欧元每吨较高位。近期欧洲议会将对欧盟ETS改革进行针对限制投资者准入并实施更严格的价格控制措施的相关投票。3)ESG: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政策的指导性,鼓励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中欧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包含中欧分类目录共同认可的72 项对减缓气候变化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活动,新增17 项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的经济活动;港交所评估要求港股公司按ISSB气候披露准则披露的可行性,等等。

  报告观点:1)世界银行发布《2022 年国家和碳定价趋势报告》指出,2021 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达840 亿美元,较2020 年增长60%,为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碳定价有助于经济转型和恢复,但在当前通胀率上升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仍具挑战性。2)IEA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加强中国碳市场助力实现碳中和:聚焦电力部门》建议,在“十四五”时期逐步引入碳配额拍卖,“十五五”时期过渡到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并设置严格的排放总量上限,加快推进碳市场覆盖其它高耗能行业,考虑允许非履约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等。3)IEA发布《全球能源进展报告2022》指出,需在电力、热能和运输等领域加速部署可再生能源,2050 年净零目标要求可再生能源占比在2030 年达到30%。4)中国欧盟商会在《碳中和:欧洲企业助力中国实现2060 愿景》中指出,欧洲企业在服务中国脱碳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清晰的政策、有限的政府沟通、不灵活的能源体系、欠成熟的碳市场、市场准入障碍和缺乏统一标准。

  前沿科学与技术:香港中文大学研发低温下高性能水性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东京大学开发全球最快低浓度碳捕集系统;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引入Lift储能技术存储高层建筑电能;北京大学推出超轻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使用电解质添加剂实现锂电池性能突破;印度科学研究所通过电解质表面薄涂金属延长固态电池寿命;德国亥姆霍兹协会实现燃料电池水分布实时三维可视化;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开发新型纺织过滤器实现高效碳捕集。